“零碳”办会的启示

最后编辑时间:2023-08-27 07:16:3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日前,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成功举办,通过清洁绿色能源赋能大会保障,实现了“零碳”办会。“零碳”办会再一次体现出推动绿色转型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剂,对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有助于经济良性发展,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立绿色制造体系。二是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进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降低煤炭消费占比。三是有助于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通过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提高能效,使得循环经济再上新台阶。四是有助于发挥碳交易市场机制协同作用,推动完善碳交易市场,有效提升企业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与能力,实现绿色金融稳步发展。此外,还有助于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不过,绿色低碳在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未来,还须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稳步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构建绿色产业链,实现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绿色低碳工业、农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鼓励各产业园区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生产体系。通过绿色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协同,达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平衡。

  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全链条研发,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成本与应用成本,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能源自给能力,以解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卡脖子”问题。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鼓励企业设立废物回收商业新模式,实现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促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

  强化碳排放法律法规政策与统计核算体系。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规范企业行为,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量。构建绿色金融法治保障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健全碳交易制度,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强化碳交易市场监管。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理顺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机制,在企业层面加强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设,确保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以保证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保护。统筹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标准和基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