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泪奔赴江头尽醉

最后编辑时间:2023-07-22 19:52:3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杜甫沦陷在长安,他这样忠爱的人会怎么样?古人形容一个人忠爱,常用“缠绵”两个字。现在大家一般只知道“缠绵恩爱”,说男女的感情才是缠绵的。可杜甫对于国家的忠爱感情也是缠绵的。什么叫缠绵?缠绵就是割舍不断,没有办法忘怀。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是我的本性,没有办法改变。

  杜甫这样一个忠爱而缠绵的人,会甘心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当然不甘心。所以第二年春天,就是至德二载,杜甫就千方百计地、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逃出长安。

  逃到哪里去?自长安奔凤翔。当时玄宗逃难幸蜀,肃宗在灵武继位做皇帝。可这时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指使一个叫李猪儿的人,把安禄山杀死了。当他们内部发生变乱时,肃宗那方说我们应该反攻,就从灵武进驻到了离长安更近的凤翔。所以杜甫就逃到凤翔。他到凤翔后写过几首诗,里边有这样的句子,“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他说我活着回到朝廷来,那是今日的事。“间道”是小路,他不敢走大道,因为他第一次走大道被叛军截留了。他说,我前两天在小路上逃走时,真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分钟能不能活着,所以“间道暂时人”。我今天居然回来了,杜甫非常高兴。那么他就见到了肃宗,肃宗见他这样缠绵忠爱、九死一生地来投奔,很嘉奖他,就让他做了左拾遗的官。拾遗是谏官,国家如果有什么缺失,你可以谏劝。

  杜甫接受这个职务后,写了一首诗,叫做《述怀》。里边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他是逃难逃出来的,穿着一双破麻鞋,衣服袖子破了,两个手肘都露出来了。而天子给了他拾遗的官,他说当天子赏给我拾遗的官时,我真是流着泪接受,真是感激,我居然能有机会为朝廷提意见。我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想法可以提出来了。我经过了战乱流离,经过了九死一生,经过了沦陷的长安,现在更觉得国家对我的恩德是这样深厚。

  你要记得杜甫的生平。他当年到奉先探望妻子,小儿子饿死了。后来他把家人安置到羌村,羌村在鄜州,也在后方。他既然从沦陷区逃出来,当然很关心家人怎么样了。但他在《述怀》里说,“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他说我现在虽然有机会去探问我的家人,可是我不忍心跟皇帝说我要请假回家去,我不肯这样说。那他家人怎么样?后面就说了,他听说家人所在的地方曾被叛军杀戮,“杀戮到鸡狗”。他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我寄了一封信,好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所以我现在反而害怕消息传来,因为怕是坏消息,不然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信呢?“寸心亦何有”,我心里还有什么盼望?最后两句“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如果将来有一天,朝廷真的把长安收复了,把叛军平定了,大家都欢聚的时候,我杜甫“恐作穷独叟”,也许我的家人都不在了。

  这是他很悲哀的时候写的,可他还是说“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他是拾遗了,都不忍心请假去看望家人,就留在凤翔。因为他要为国家做一番事情,这是他的理想。好,但你要知道拾遗是谏官,他今天给皇帝上个谏书,说这个不对,明天又献个谏书,说那个也不对,所以肃宗就说,干脆我放你假,让你回去看看家人,你不要老在这里了。就把他放还鄜州。

  这时杜甫写了一首很长的诗,叫做《北征》。“北征”的“征”不是打仗的意思。凡是远行都叫做“征”,因为他从凤翔往鄜州是向北走,所以是北征。杜甫就见到家人和妻子,不久以后,长安收复了,肃宗回到长安,玄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当时在鄜州和家人在一起,他一听说国家胜利了,首都收复了,很欢喜,就又写了几首诗,而且赶快跑回长安,仍然做他拾遗的官。

  那么杜甫现在心里就更高兴了,他想长安已经收复,政府正是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时候。他杜甫“窃比稷契”“致君尧舜”,当然应该尽一份力量。

  杜甫写过这样的诗,叫《春宿左省》。当时政府最高机关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门下省被称为左省,尚书省被称为右省,里边都有拾遗。那么杜甫做左拾遗,属于门下省,所以叫做《春宿左省》。长安是在至德二载收复的,到第二年春天,肃宗就改年号为乾元元年。至德叫载,乾元叫年,天宝叫载,开元叫年。所以乾元元年春天,杜甫回长安后还做左拾遗的官,有时还要住在左省,在办公的地方值夜。杜甫在《春宿左省》中说:“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花隐掖垣暮”,门下省不但有一个别名叫做左省,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左掖。皇帝这个中枢朝廷在中间,左省跟右省好像是辅佐皇帝的两条手臂,左省是左边的腋下,右省是右边的腋下,所以左省也叫左掖。“掖垣”就是左省的墙,“垣”是墙。他说因为春天,墙外有很多花,可是天黑下来,花看不见了,“花隐”。“花隐掖垣暮”,左省的墙那边的花因为天黑看不见了。“啾啾栖鸟过”,晚上鸟都飞回来了。我从前在北京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们家院子的天上,就有一大堆呱呱叫的老鸹飞走,等到晚上天快黑的时候,又都飞回来。“啾啾栖鸟过”,晚上一群飞鸟叫着飞回来。天黑了,鸟回来了,星星上来了,夜越来越深了。

  “星临万户动”,星在天上,“临”是照临,由上而下叫“临”,所以星星就由上而下照着万户,这个“万户”不是长安城里千万户的人家,而是指宫殿。你们看长安地图,左省右省在皇城里边,就像北京有一个大的北京城,还有一个小的皇城。“万户”指宫殿是从汉朝开始,汉朝的建章宫规模非常宏大,里边可以有千门万户。“月傍九霄多”,天黑下来,花慢慢看不见了,鸟飞回来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到中天。“九霄”是最高的地方,中国说数目常常说三和九,比如“三思而后行”“九死一生”,这不是一个科学上的数字,是“多”和“极”的意思,黄泉之下叫做“九泉”,极高的天空叫做“九霄”。所以“月傍九霄多”,月亮就升到中天。看起来都是闲笔,都是陪衬,陪衬什么?陪衬杜甫一夜都没有睡觉。

  他为什么不睡?他说“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因为“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我不肯去睡,我听着那个锁钥,什么时候上朝的门打开,就去上朝,“不寝听金钥”。一阵风过,只要外边有一点点声音,就想那是玉珂的声音。什么叫玉珂?唐朝那些达官贵人,有的地位比较高,准他骑马来上朝。王国维给溥仪皇帝做老师的时候,说是“赐紫禁城骑马”,皇帝赏你在紫禁城里可以骑马。所以“玉珂”就是达官贵人来上朝,他们的马上配了很多铃铛,这些金玉发出的很响的声音。一阵风过,怎么听到马铃的声音呢?好像有人上朝来了。其实都是他的想象,“因风想玉珂”。他为什么整夜不睡觉等着去上朝?杜甫说了,“明朝有封事”,因为我明天要给皇帝上一封奏疏。奏疏有的是打开的,有的是密封的。密谏,是机密的,封起来的,所以是“封事”。因为我明天要给皇帝上一个封事,所以“数问夜如何”。数(shuò)问,不是数(shù),数(shù)是数目,数(shuò)是屡次、多次。所以我就屡次问,夜已经到几点钟?“夜如何”出于《诗经》,说“夜如何其?夜未央”。就是问,现在夜有多深了,是不是快要天亮了。

  杜甫还写过一首诗,是《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是他在办公室里值夜,所以整夜都不睡觉,就等着上奏疏。有时候他白天上班,不用值夜,但下班比别人走得都晚。这首诗我就讲最后两句,“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他写了奏章,“谏草”就是给皇帝谏劝的草稿,给皇帝的誊清稿他密封起来,是“封事”,可是草稿呢,他不愿意让人看见。这就是杜甫,杜甫是希望谏劝皇帝,可他不愿意公开,担心会毁坏朝廷跟皇帝的形象,所以他就把草稿烧掉,而且不让人看见,是“避人焚谏草”。等到他骑着马下班的时候,是“骑马欲鸡栖”,已经是鸡要上窝的时候了。养鸡的人都知道,晚上天黑了鸡就上窝了。所以他说“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他还有一首诗,说他很热心地上奏疏,上了很多封皇帝都不理他,所以就写了这样几句,“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他说自己是读书读不通的脑筋顽固的读书人,满心都是忠爱的感情跟理想,不会做吹牛拍马、逢迎苟且的事,所以他说自己真是个“腐儒”。“衰晚”,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五十来岁了。“谬通籍”,“籍”是官籍,“通籍”就是把名字写在做官的簿子上。“谬”,他说自己这个不懂得吹牛拍马、钻营苟且的人,来做官真是错了。“退食迟回违寸心”,什么叫“退食迟回”呢?《诗经》上说,“退食”就是下班的意思,退下来了,回家去吃晚饭,叫“退食”。他说自己每天下班都迟疑徘徊,觉得违背了内心真正的理想。本来想自己一旦到朝廷做事,应该给国家写多少忠告,应该做出多少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可是什么都没做出来。杜甫每天下班都觉得,没有一件事情合乎理想,所以“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衮职”是高官身上穿的礼服的纹样。他说穿上这样的高官衣服,得到这样一个职位,可是没有给国家一个字的补救。因为我上了这么多奏疏,没有一个字得以实行。“许身愧比双南金”,古诗中说,美人如果赠我一个什么琴,我就还给她一个什么双南金,双南金是很贵重的金属。就是说你给我好的东西,我也拿好的东西报答给你。所以当杜甫从长安逃难出来,到凤翔的时候,说“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他觉得国家让他做拾遗,他应该尽力报答。可是“许身愧比双南金”,不能够把最好的报答给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当时朝廷还有很多人,不喜欢杜甫今天说这里错了,明天说那里错了,就排挤他。而且杜甫的很多朋友,像贾至,以及后来在四川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严武,这些人当时都被攻击。贾至比杜甫更早外放,被赶出长安。

  杜甫所有的政治理想都不能够实现。在写这些诗后不久,他看到朋友被外放,自己也快被赶出长安。就在这时,他写了《曲江二首》。

  《曲江二首》是七言律诗。唐朝是律诗形成的一个时代,很早就形成了五言律诗。可早期的七言律诗不是很好,是杜甫使七言律诗的内容意境,能够突破平仄对偶的限制,在变化之中把意境加深加广了。

  我们看了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是五言古诗,看了杜甫的《哀江头》,那是七言古诗。古体诗写得比较质朴、真率。七言律诗有对偶、平仄,形式上很讲艺术性,所以通过《曲江二首》,你可以发现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他的七言律诗,写得这么工整,这么美丽,这么艺术化,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哀江头》的朴实真率作风有所不同。

  我们先念一下。第一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第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写得真是低徊委婉,非常美,杜甫真的是集大成。中国人一直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有艺术性,也合乎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

  “酒债寻常行处有”,有的本子是“酒债寻常随处有”,这是版本的不同。杜甫的诗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有的是“沉饮聊自适”,有的是“沉饮聊自遣”。我的那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在台湾搜集了三十几种,又在大陆搜集了二十几种,一共五六十种版本,对那八首诗都考证了,而且都给了理由说哪个字更好,《曲江二首》也有不同版本。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一片花飞减却春”,我们不能说诗光是艺术性好,诗的好坏不是在文字的美丑,而在于传达。传达什么?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好诗或坏诗第一个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情动于中”,如果内心的情没有动,你写得再美丽也没有感发,没有生命。我们老说诗是有生命的,因为它带着一种感动的能力,而这种感动的能力可以生生不已,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感动后代多少读者。苏东坡跟杜甫的诗,千百年来还有这种激发和感动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力量,所以说“情动于中”是最重要的。有同学说,我们也念诗,可是我们都没有感觉。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这诗根本就是假诗,诗人没有“情动于中”,就是堆砌一些字句,他没有什么感动的东西,我们当然读不出来。还有就是你会不会读。如果他没有,那是他对不起我们;如果他有,我们读不出来,是我们对不起他。所以“情动于中”是有生命,而诗人要对得起我们,他一定要把这个生命带着感发的力量传达出来,使我们感动。所以最重要的,第一是“情动于中”,第二就是能够传达出来。

  那么这首诗一开始,“一片花飞减却春”写得真是好。如果说杜甫当年“致君尧舜上”,他想我要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那么好的皇帝。然后他说“窃比稷与契”,他说我要像当年的后稷跟契一样,使每个人都有饭吃,都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如果我有了在朝廷服务的机会,我就一定能够做到。现在不是没有机会,现在他有了机会,他回到朝廷,而且他的职务就是一个谏官,他本应该做出一番事业,可是没有。(未完待续)

  本系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管理)